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火了,但国漫崛起了吗?
毫无疑问,在影迷心中,《魔童降世》也会跟《大圣归来》一样,成为“国漫崛起的又一扛把子之作”。至少,在营销意义上,它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。
魔童降世,生逢其时!
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(以下简称《魔童降世》)进入档期第三日,票房即突破5亿,创造了国产动漫的全新记录。
朋友圈里,人人都在安利它。
暑期档万马齐喑,接二连三的大撤退后,《魔童降世》成了唯一一抹亮色。
大胆创新是它称王的最大荣光。哪吒的故事,经过无数次的讲述,已近枯竭,但这次还能翻出花样来,委实不易,以至于业界和影迷纷纷高喊:国漫崛起!国漫复兴!
它真的可以胜任一个艺术门类崛起的使命吗?答案是否定的,重新审视“国漫崛起”这一概念,不难发现,它也许是个伪命题。
国漫的真正崛起,正要拆除这个口号下的迷障。
01
热血国漫
就像《大圣归来》对《西游记》的颠覆那样,《魔童降世》也翻转了《封神演义》的叙事模型。它们的内在驱动力都是一致的:热血。“大圣”与“魔童”两个角色形象,正是这种创作取向下的结晶。
传统叙事下,孙悟空一贯以正统反叛者的形象被一代又一代人共情。哪吒则以骨肉与父权决裂,而爆发出巨大人伦张力。不一样的是,这次“大圣”和“魔童”所谓颠覆性的创新,是对上述母题的改造。
“大圣”的狂躁抑郁,与当下某种丧文化的社会心理不谋而合。觉醒与归来,是一次热血沸腾的、对自我沉沦的反击。
魔童的故事也是类似的演化逻辑。只不过,它把张力外化了。
人物的冲突不是来自自我,而是一个社会性的偏见与孤立,热血所驱动的,是对认同感的获取。
不得不说,两部影片成功的第一因素,就是这种非常具有当下感的言说方式,以至于,一些致力于平权运动的媒体还对魔童作酷儿化解读。
《魔童降世》无意于展开社会性的讨论,巧妙避开了哪吒题材最强有力的人伦内核,转而把最大力量挥向了一个宏大的命题——命运。
这是一个极其大而无当的词汇,不像希腊神话中对抗命运的悲剧感和严肃性,热血的包装下,它成了砸向棉花的花拳绣腿。
正因为如此,营销口号可以很响亮,“我命由我”“人定胜天”,炖出一锅热气腾腾的鸡汤。
两部经由热血点化的电影,诞生了全新的共情场域。如一层光晕,包装出一种带有“中二”气息的“反叛”和“酷”,恰逢其时地激扬了某种低迷的气氛,又在民族情绪的勾兑下,迅速神化。
毫无疑问,在影迷心中,《魔童降世》也会跟《大圣归来》一样,成为“国漫崛起的又一扛把子之作”。至少,在营销意义上,它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。
我们抛开某种圈子文化的信仰加成,从更广泛的视野来看,国漫,从小荧屏的低幼化,来到了大银幕的青年化。当我们谈论“国漫崛起”,自然是大众意义上适合青少年、成年人看的动画片。不可否认,这是一种成长。
02
“崛起”这些年
2015年,《大圣归来》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拐点。它以媲美好莱坞的工业水准,点燃了集体情绪,口碑迅速发酵,创造了动画片的票房历史——近10亿。
“国漫崛起”的口号正式打响。几乎一夜之间,大大小小的动画制作公司,身价倍涨,IP、变现,沸反盈天的景象里,泡沫在扩张。
此后,大批参差不齐的作品涌现,纷纷打起了“国漫崛起”“国漫复兴”的Slogan。而这也是每一部国产动漫上映所必备的口号,以至于有网友调侃,国漫每年都要崛起一两次。
然而另一种景象却是,资本的盲目扩张,最终还是撑破了泡沫。寒冬悄然而至,倒闭、破产、亏损、欠薪等新闻层出不穷。很多制作公司难以为继。
回过头来看,热钱的涌入,到底有没有让国漫变得更好?剥开国漫崛起的情怀外衣,便可一探究竟。
分析《小门神》《大鱼海棠》《阿唐奇遇》《白蛇:缘起》《风语咒》等作品,这些不差钱也不差技术的大制作,作品呈现出来的工业水准,如建模、动作和视觉等,基本匹配了它们背后资本的运作能力。
不过,一个共同的硬伤在于,审美风格的趋同。
尽管多数作品都吸取了中国风的元素,事实上,数字技术渲染出来的痕迹却很浓重。可见,它们还处在低级的审美趣味上。甚至可以说,其审美偏向游戏艺术,而非电影艺术。
这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。《大世界》《大护法》就提供了鲜活的反例,两部片子从画面上看,相对粗劣,明显受限于成本,却能在艺术探索中,走出风格化和先锋性,显得别具一格。
更进一步,故事是所有国漫的硬伤。
抛开情节漏洞这种基本叙事缺陷不谈,几乎所有国漫的故事都欠缺新意,毫无开拓性,即便《大鱼海棠》借助日本动画和中国神话,架构起一个宏大的幻想世界,有丰富的视觉创意,但人物和故事本身却无比俗套和老旧。
日漫之所以成为日漫,除了风格、故事,还有价值观,它们都自成体系。相反,国产动漫多是摆荡于日漫和美漫之间,很多作品甚至不伦不类。
所以讨论国漫崛起的前提,不是崛起,而是国漫。这个问题有必要转换一下:什么是国漫?这个概念成立吗?
03
日本动画大师偷师学艺的日子
有网友认为,当下多数中国动漫之所以让人难以产生共鸣,最大的原因是,缺少中国味。这不是讲中国元素的缺乏,而是角色长相、表情和说话方式、动作细节,以及最重要的表情,都不像中国人。
以《大鱼海棠》为例,木然的表情动作,更接近日漫的表现方式,你很难在其中看到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。
那么国漫存在吗?语境回溯半个世纪,答案是有的。
可能没人知道,半个世纪前,中国动画曾经享誉世界,即便是日本,也有很多后来成为大师的人向中国动画取经。
日本动画大师高畑勋,在中国动画里找到了留白艺术的诀窍,并在日本发扬出来。此外,手冢治虫、宫崎骏也曾是中国动画的粉丝,深受其启发和影响。
这要归功于1957年成立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(以下简称“美影厂”)。我们童年所熟知的《大闹天宫》《牧笛》《哪吒闹海》《宝莲灯》等,正是出自于此。
从巅峰之作《大闹天宫》可窥彼时的创作景象。导演万籁鸣要求极高,画师们绘图时,面前摆一面镜子,做动作和表情时,就对着镜子端详自己,再落实到画稿上。反反复复,直到导演满意,真正反映了中国动画的匠心。
正是这样的匠心,使得动画形象非常贴合中国人的特征。就连《九色鹿》中刻画的动物形象,也传神表现出中国人独有的含蓄。更不用说,它们的艺术气质也是深得中国文化的神韵。
30年间,美影厂把中国水墨动画推向了美学的巅峰,也把国漫推向了世界。
国漫之为国漫,不是宏大的产业技术,而是细微之处的艺术创造。不要小看了细节。
电影艺术的真实性,除了视听语言、故事层面以外,演员如何用表情、眼神、动作和说话表现人物情感和思想,是角色真实性的关键。
动画同样如此,不仅要表现出一个人,更要让它表现得像一个中国人。传神,是动画最基础的要求,也是最高的艺术表现。
当然,今天的动画跟后来的美影厂面临着相似的悖论——投入与产出。
美影厂之所以衰落,是市场经济来了,创作者们面临赚钱和生存的压力。这种压力或将长期禁锢中国的动画从业者。
美影厂的命运是富于教益的。当年宫崎骏和高田勋纷纷前来参观,结果发现这里只关心钱和效益的问题,这让两人的失望感无以复加。